AI创业的新特点

作者:小编 更新时间2023-11-14 10:26:57 点击数:

前面有很多AI和移动互联网的类比,但真的在参与了一些AI项目后,我发现AI和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规律很不一样。

首先,AI创业的0到1的验证的时间更长。做移动应用时,我们可以把产品缩减到单一功能,两三个月做出一个MVP,上线就可以验证了。移动应用限定了场景,比如我们做一个打车软件,因为产品定位和特定的交互逻辑,用户只会用它打车,肯定不会在里面搜新闻。

但AI产品不一样,用户面对一个有AI属性的聊天框,会输入任何内容,试图探测它的边界,一旦这个产品接不住,用户就有可能会离开。MVP在AI上一定程度是失效的,或者说AI产品的MVP构建的时间拉长了。

移动产品往往面对的是用户确定性的需求,打车就是打车,外卖就是外卖,AI产品面对的是用户的不确定性需求,面对一个框,用户会和模型聊everything,怎么管理用户预期是个重要命题。年初的时候,大家惊叹于ChatGPT的能力,是因为看demo容易感受到模型能力的上限,而真实使用时,能否留的住用户,是由模型能力的下限决定的。

第二,一旦PMF找对后,AI创业1-10的发展速度会更快。之前PC和移动互联网两波平台级创业,都是一边铺终端,一边铺应用,应用普及的速度受限于铺终端的速度,而AI创业是在现成的手机和PC上做应用,只要是个惊艳的产品,就会以闪电的速度铺开,ChatGPT、Midjourney用小几个月时间突破亿级用户,已经验证这个规律了。

但因为每个终端的位置都被占满了,没有流量红利,这就要求新的AI产品必须十倍好于之前的产品,最好是解决了之前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才有机会冒出来。

之前PC和移动互联网创业的早期,商业设施是不成熟的,没有现成的支付体系、变现方式、流量投放。移动互联网早期,大家根本不知道如何在手机上赚钱,feed流广告是绝对想不到的。放在AI创业的今天,这些商业设施都是现成的,但模型这个发动机是不成熟的。

这会发生一件事,一些聪明人会先拿一款50分的AI产品练兵,一上线就开始商业化,摸索增长方式,一通实战后把这个产品本质看透,等到基础模型的18岁到了后,换上新款发动机,直接起飞。之前互联网的那种纯圈用户,没有变现模式,纯烧钱的情况不太会在AI创业里发生了,AI应用自带赚钱模式。

第三,大的竞争会提前,创业公司在突围的时候很可能首战即决战。2010年的时候,很少有大厂提出移动优先,直到2012年,一些大厂还在观望移动互联网的机会,这给了创业公司猥琐发育的时间,暗牌变明牌的时候,大厂已经按不住创业公司了。字节之于百度,拼多多和美团之于阿里,米哈游之于腾讯,都是创业公司从边缘走到核心地带,对着大厂掀桌子,这让大厂的管理层多了一层VC思维——相信非共识的力量,不要轻视一些看似微小的切入点。

所以大厂对AI的共识来的早很多,几乎所有大厂都把AI视作新的增长曲线,和创业公司的竞争会提前。AI创业上会发生一件事,0到1一旦验证,接下来的一两年时间就会变得尤为重要,1-10的增长、商业化的铺开、组织能力的打造,会在一个很短的时间窗口里发生。之前做完这套动作的时间可能是四五年,现在会缩短为两三年,既要创始人的初速度,还要加速度。

之前和42章经的曲凯讨论过,一致的答案是,更高的人才密度,更卷的竞争环境,会让“AI 2012”更快到来,若干年后回头看,还是会看到有一批创业公司在主牌桌上,对着大厂掀桌子。


首页 资讯 AI写作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