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AI并不一定会降低学生的思考能力,依赖AI才会。”
北京商报记者丨卓洋 和岳 赵天舒 程靓 刘曼华
人工智能的爆火也蔓延到高校中,学生们利用AI工具完成作业、撰写论文的情况越发普遍。尽管AI味儿渐浓成为高校学术治理的新考题,但拥抱AI、技术辅助也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发布AI使用最新规范,明确学生应坚持人工智能辅助学习的价值定位,并要求教师立足各项教育教学场景,有效治理价值失范现象。面对这样一个既是大势所趋又要防范跑偏的新时代议题,我们与11位高校教师及DeepSeek聊了聊。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康秋洁:
应重视学生在技术环境下的成长轨迹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康秋洁表示,作为传媒类高校,中传正加速构建AI技术赋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据康秋洁介绍,学校自提出“人工智能+教学”理念以来,已从课程建设、培养方案等多维度推进教学改革。目前正开展包括DeepSeek等AI工具的本地化部署专项培训,帮助教师将前沿技术转化为教学资源。
“AI时代推动教学思维的转变。”康秋洁表示,“AI工具对教学和科研的帮助,不管从社会技术应用角度,还是从学校角度来说,都在提倡、鼓励教师要把AI工具更好地用起来。”
在教学实践中,康秋洁观察到不同学段学生对AI工具的应用呈现差异化特征。具体来说,有的本科新生作业存在较明显AI使用痕迹,而博士生群体更多将AI应用于多语种文献分析和科研数据处理。对此,校方正在构建全过程培养体系,通过过程性考核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们不仅关注学习成果,更重视学生在技术环境下的成长轨迹。”康秋洁表示。
“引导学生建立技术辅助而非技术替代的学术价值观,是一个长期过程。但是在教学和科研,还有跟学生交流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强调的是人的核心价值、人的独立性。以人为核心,这是永远都不会变的。”康秋洁强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
高校可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制定Al使用界限
“要善用AI。”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的观点是在遵循学术伦理原则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利用AI来辅助写作,但不能替代思考本身。
“AI可以让学生更智慧更有眼界,但也可能导致学生思维的惰性甚至退化,放弃原创的知识劳动。”张力奋说道。
AI工具的双重性如同硬币的两面,既可能激发创新思维,也可能滋生学术不端。面对潜在风险,张力奋表示,鼓励学生对真实世界拥有好奇心的同时,在教育层面要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有所发现。张力奋建议,高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制定Al使用的底线或界限。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改变我们的生活。张力奋认为,未来学术能力培养的核心是思辨与实践。“要做AI的主人,而不是被AI操控。”张力奋强调。他同时认为,AI之于教师来说,也是挑战。“学生可能是Al时代的原住民。教师要顺应时代,在教学中学习Al技术及应用,更应向学生学习,与学生合作。”张力奋如是说。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郝宇彪:
论文写作必须坚持学生自主性原则
“据观察,目前AI代写情况在我的学生中并不普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郝宇彪这样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针对AI代写论文,郝宇彪表示,文字表达是思维能力的具象化呈现,只有通过自主写作过程中的反复推敲,才能真正实现学术思想的精准传递。
“写作是学者安身立命的根基,若将核心创作环节外包给AI,实则是主动放弃学术成长机会,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终将导致学术生命力的萎缩。”郝宇彪进一步说道。
郝宇彪强调,论文写作必须坚持学生自主性原则。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讲师方格格:
学习的过程要多“绕远路”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讲师方格格表示,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年轻一代学子普遍在学习过程中应用AI工具。对此,她强调学术研究应恪守创新性原则,“我们鼓励学生将AI作为辅助工具,但论文的核心观点必须经过自主思考与论证”。
“尤其是想要做金字塔顶端的创新时,更是需要以人为主。”方格格表示,学术研究并不能单纯地依靠机器学习的思考逻辑。
方格格认为学生应注意培养批判性思维。同时要有“绕远路”的决心。“读书多‘绕远路’,写论文才能‘抄近路’。学习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绕远路’也不一定就是吃亏。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可能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惰性。”方格格说。
方格格进一步强调,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而言,学科交叉是非常重要的,“绕远路”到文学、政治学、社会学,再返回到本学科,实操写作新闻稿件,或者进行学术研究,才能游刃有余。
正如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人的延伸”,但也可能是一种截肢。过度依赖媒介,自己独立输出文字与思想的能力就退化了。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
思考才是最核心的能力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表示,学生使用AI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是有意义的,但无论工具多么发达,思考才是最核心的能力。
“一方面,学术本质上是要体现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研判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现在AI基于关键词和基本问题给出的文献建议、架构其实更多的是辅助性的。另一方面,依赖人工智能做整体解决方案是不可靠的,AI会生成‘幻觉’式的内容,也就是虚假内容,有些文献可能没有实际来源,这属于事实意义上的编造,另外,还存在更多观点意义上的编造。”魏鹏举进一步表示。
对于教师来说,要引导学生建立“技术辅助”而非“技术替代”的学术价值观,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学会使用人工智能,这样才能合理地引导学生;另一方面,以大学阶段为例,课堂教育要避免简单的知识传授,更多的是思想和价值观、有思考性的知识讲授。
魏鹏举强调:“从学术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来讲,应该强调思考、强调有价值的观点。如果一篇文章很规范,但没有思考、没有问题意识,这样的文章是不合格的,那么借助人工智能写文章也是没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