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法,助力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日前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国内学位制度自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施行以来首次完成“大修”。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学位法从顶层设计着眼,助力加快培养多样化高层次人才。
授予学位不再“唯论文”
学位法提出,“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包括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等类型,按照学科门类、专业学位类别等授予”。5月10日,在南京召开的新时代医药学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乔杰说,学位法明确规定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分类培养,突出强调学术学位的学术研究能力、专业学位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允许专业学位通过规定的实践成果答辩表明专业水平,这使得专业学位的要求和规制取得突破性进展。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们的人才培养总量不少,但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数量结构和质量上仍有短板,迫切需要我们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加快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急需高层次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培养。”在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培养质量处副处长刘帅看来,学位法的出台为研究生教育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确保研究生教育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也为学位授予、学位评审等关键环节提供了更加规范的指导。
学位法规定,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申请人可通过规定的实践成果答辩获得相应学位。学位论文成为非必要选择。刘帅表示,推动研究生分类发展,需要强化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差异化需求,分类优化培养方案,健全培养机制,加快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建设。
专业人才培养要满足社会需求
对于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来说,以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为方向,重视对现有人才培养过程的改造升级,全国范围内已有学校打造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样板间”。
在长期为解决乡村振兴难题找“人才解药”的过程中,有3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他表示,科研人员与农民脱节、科研内容与产业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培养的学生“三农”情怀、实践能力不足,难以在服务产业过程中成长成才,也不利于学生自身发展。
“我们通过科技小院建设,试图开出一服解决‘三个脱节’问题的良药。”张宏彦介绍,中国农业大学形成“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的科技小院实践育人品牌,在全国建立139个科技小院,师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实现专家与农民零距离、科研与生产零距离、育人与用人零距离。
据悉,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工作,累计认定省级研究生工作站6000多家,每年吸引近10万名导师和研究生进站开展科研活动。目前全省有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51个、硕士授权点558个。
加强交叉学科建设
学位法提出,国家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优化学科结构和学位授予点布局,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业内专家认为,当前部分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市场需求存在错位,例如集成电路、新能源、智慧农林等学科专业人才还相对不足,相关学科专业布局不够,高校亟需及时调整优化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方向。
我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新增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战略导向,优先新增国家发展重点领域、空白领域和急需领域的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支持申报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主动对接产业需求,积极打造校级特色、省级重点、省级优势、国家一流的四级学科建设体系。围绕重大基础研究、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国防科技等国家(行业、区域)重大战略需求领域,大力推进跨门类、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学科体系支撑服务重大需求的能力。
东南大学江苏运动健康研究院副院长汪丰介绍,东南大学探索生物医学工程拔尖创新人才“三融合、一贯通”培养模式,打造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知识融合的课程体系,形成从通识基础到学科专业、到工程应用、到集成创新的互动进阶课程模式,将分子与细胞、工科数学分析、生物分析方法、计算机技术等课程进行融会贯通。
今年,不少高校将加大双学位人才培养力度。记者从南京师范大学了解到,该校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多元化的发展机会,在之前“法学+英语”“金融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基础上,今年拟新增“法学+日语”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同时布局新工科、新文科,新增能源服务工程专业。
“我们必须强化战略思维,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的立足点,以新理念谋划技术发展,不断优化研究生规模结构,全面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分类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支撑。”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袁靖宇说。